3月初,我校电气信息学院万琴老师荣获湖南省教育工会第七轮“芙蓉杯”竞赛“芙蓉百岗明星”的光荣称号。印象中,她作为学校首批“百名骨干人才工程”人选代表在学校第六次科技工作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这样一位来校才五年半的青年老师,在科研的路上走得又快又稳,她是如何做到的?在艰难的科研路上又有什么“金钥匙”呢?让我们走近她。
五年半,丰硕的科研成果
从硕博阶段开始,万琴一直从事复杂视觉监控场景中的多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研究,经过不断探索,博士阶段积累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博士毕业来校工作后,也不断要求自己从平时繁忙的教学事务中挤出时间来作科研。从2010年9月到今的5个学年中,万琴总是主动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累计任教7门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和1门硕士生专业课程,在站好讲台的同时,2011年,刚来校仅一年时间,同时获批了两个省级项目: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在2014年都顺利结题。五年来,在科研论文发表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SCI源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及国内权威刊物《控制理论与应用》、《仪器仪表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并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湘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作为参与人获得2010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2014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项目,作为访问学者将于2016年12月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访学一年。2015年成功申报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今年刚刚得知又获批了2016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科研之路渐入佳境
在激烈的科研竞争环境中,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希望尽快尽可能多地出成果,但万琴铭记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初衷,把寻求科学真理作为科研的目标。她说:“要真正坐得下来,把自己的科研工作扎实推进,才能寻求到科学的真理。”
在刚进入博士阶段学习时,由于看了很多领域中有影响的论文,万琴总觉得自己也应该做出很有份量的论文,要做出很有创新性的研究,才值得动笔去整理、撰写论文。当她把自认为还不错的文章投到权威刊物后,总是没有发表,造成不断地改稿、退稿而丧失信心。“一个研究内容由于没有及时总结发表,就慢慢失去创新性,更难以发表。”后来她调整了心态,从每个研究思路的形成、程序的编制、调试中及时总结与别人的研究不同之处,尝试着把别人方法换个角度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撰写出论文投稿,从基础到高水平的刊物,论文发表的层次一步步提升,同时也形成了自己有代表性的系列论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万琴深深意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她会有意识地安排参加本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讨会,加强和同行乃至不同领域学者的交流,有意识地了解同事同行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科研团队,互相取长补短。
“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或许能使自己灵光一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样的灵光一现的时刻,总是让人万分惊喜。比如,有一次她在学术会议中聆听了一位做控制优化算法的博士所做的学术报告,觉得很感兴趣并尝试引入自己所做的多人体模型优化识别中,意外地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推动了她的研究进展。虽然优化算法本身没有根本性的创新,但是应用对象改变了,有创造性地将原有方法用于新的对象,因此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她据此撰写的论文也发表到国内权威刊物上。
迈入科研大门,这一路探索未知,摸索新技术、新方法,收获惊喜。万琴说:“科研一路不容易,但是当自己所做出来的成果被许多同行人认可、赞赏,最终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觉得自己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两个孩子的妈,科研时间靠挤
时间、精力、耐心,万琴将这三个词归纳为科研路上的关键词。科研第一需要投入的就是时间。时间、精力投入得多,思考得多,实验做得多,科研成果就越可能在一次次探索中得到。但特别对于女性科研工作者而言,除了教学任务,还要兼顾家庭,投入到科研上的时间、精力相对减少,万琴坦言“只能努力地见缝插针”,事实也是。万琴老师来校仅五年多时间,在前后生育了两个孩子的同时,努力地挤时间做科研,实属不易。万琴却说:“2012年第一个孩子出生,恰逢获批‘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4年第二个孩子出生前,获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同时2014年两个省级课题顺利结题,也是孩子们给我带来了好运。”而上天的好运正是总是眷顾了努力的人,万琴说:“确实没怎么让自己休息,除了教学、照顾家庭,就是坚持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哪怕是产假期间也是如此。习惯了,业余时间也没有什么娱乐,每天两个孩子睡了之后,我特别享受四周静静的环境,让我可以安静地做科研上的事。”
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上很多新课,她总是要克服繁杂的事务挤出时间来进行科研积累。她说,有时一个思路灵光一现,真有马上去实验、去记录的冲动,但我的时间比较零散,对科研来说本来是很不利的,自己的办法就是记下来,把当时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次又有时间,就可以看看笔记,马上回想起来,接上上次的思路。同时,她还要求自己每个月抽出固定时间去阅读近期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的本领域的优秀论文,并做好笔记,她笑说“记性不好,所以自己的电脑里笔记类小文档最多了!”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才使得她的科研成果越来越丰硕!
“不怕慢,只怕钻。科研的路上要持之以恒,不能暂停。”始终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钻研,万琴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挤出时间做科研,每天或每周都安排一定时间,哪怕是阅读几篇文献、做个小笔记、完成一个实验的步骤,都可以让自己的科研思路不断档,她说:“一旦几个月、半年或更长时间不做研究,自己原来的研究可能就会荒废,需要重新花很大的功夫建立新的研究思路。”
着迷并享受着科研的乐趣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科研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万琴也不是一开始就爱上科研的。从本科毕业、进入硕士学堂,从最开始为了毕业论文和被导师要求被动地去探索,到如今着迷于科研主动地去发现,万琴与科研结缘在一次次探索的路上。
万琴进行科研不是仅仅停留在论文、项目的层面,而是不断动手试验尝试。也正是动手,她体验到科研的真正乐趣,也带给她搞科研的动力。科研中失败是家常便饭,但这只会激起她的斗志,不断地去抠细节,不断地记录总结。她说:“只要有微小的突破,都会让我兴奋不已。科研就像探险,用智慧克服‘艰险’到达终点,每前进一步,这个过程特别快乐,特别享受。”正如她所做的多目标检测跟踪的研究,能通过实验平台,捕捉到行人的行走轨迹、车辆的运行快慢,才真正觉得自己的科研是可以落地的,是真的解决了问题,这项研究将来能应用到智能视觉监控中,这一下提升了万琴对科研的兴趣,也成为自己从事研究最大的意义和乐趣所在。
万琴还尝试着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在给大三同学上专业课时,会以自己的科研项目为例,融入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每次教大三的学生,我都会让他们中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来参观实验室,有几个同学从大三开始接触我的课题,有次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和同学一起往返长沙几次,也请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来校给同学们解答,到他们渐渐能入手,相当于从大三开始就接触毕业设计课题,他们通过努力还获得了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