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自己就要成为这样的人。”材料与化工学院教师沈静用言传身教,指引学生成长,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教学启明星
2015年,沈静从世界排名第78位的荷兰莱顿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材料与化工学院。初到学校,沈静要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从实验室到讲台的转换。
“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弄懂知识点?”“怎样讲,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上好一堂课,沈静不停地思考。听课、请教、教学、反思,成为沈静教学的中心。“每次站上讲台,看到台下学生求知的眼神,我就想把课程讲好、讲得有意思。”沈静说着。为了把课程上好、知识点讲准、讲活,沈静决定从教学竞赛上突破。
抱着这种想法,沈静积极参加教学竞赛。备赛中,她为弄透一个知识点,知网、教材、学习通,她查阅资料;为讲好一个知识点,写讲稿、试讲、修改、再试讲,她请学生当“老师”,请同行提意见……凌晨一点、两点,备赛的时间里,沈静见过狂风暴雨的夜晚、见过校园清晨的朝阳……
功夫不负有心人。“湖南省创新教学大赛”三等奖、“湖南工程学院思政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湖南工程学院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湖南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喜讯传来,沈静不断为学校、学院添彩,更让她开心的是,她的课堂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她从一个站上讲台发怵的教学“小白”变成了应对课堂游刃有余的教师。
“从最开始,学生上课当‘低头族’到后来拿着笔不停做笔记,课余时间还有学生来找我问问题,我就知道,选择教学竞赛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对的。”沈静说道。
科研领航灯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沈静为了支撑课堂,她延续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结合学校、学院发展特点,将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有机结合,立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两项。
走出去、请进来。沈静走出学校,和高水平研究大学的合作,申请获批了厦门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项目一项。同时,沈静还依托纵向课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和Langmuir等期刊上发表了十几篇高水平论文。其中,最高IF达14.919,引用次数达348。
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教师也应该从学校办学定位出发,从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沈静明白,企业工程经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经历是课堂中的好素材,是引导学生的好案例。沈静积极与企业沟通,通过签订横向合作项目,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间接提升教学质量。
《电化学基础》这门专业课理论性强、推导公式多,学生理解难度大。沈静就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引入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锂电池正极材料等前沿科学,用电化学的原理解释科学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竞赛同行者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科竞赛结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沈静在课堂上,发现了一些特别具有创新能力、探索精神的学生,于是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问题相联系,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沈静指导学生荣获国家级和湖南省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各一项、湖南省化学大学生化学化工创新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大学生化学化工学科竞赛三等奖……
“我希望学生在参加各类比赛中不断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沈静说道。
学生引路人
“沈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在湖工的四年,是她给了我在学业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在竞赛迷茫中,她及时了解,指点迷津;就业、考研左右摇摆时,她分析利弊,帮我坚定信心。虽然已经毕业,但沈老师的教诲,我依然记得。”应用化学专业1701肖恒表示。
2017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刚入校,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老师时时刻刻的监督,没有家长的唠叨,处于放松的状态。但是大一的学习状态影响着大学四年,沈静走进宿舍,介绍专业特色、学科竞赛、考研,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
“大一同学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就让他们成立课题组,跟着我做实验、做项目,在做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沈静把一个个的同学们吸引过来,当他们明确自己目标时,沈静又把他们一个个的“送”走。2017级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就业率达到95.6%,20名学生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13人成功上岸,其中2人进入大连理工大学,1人获得安徽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
在学生的印象中,沈静是“严师”,她对教学、科研容不得一点马虎;她是“同行者”,学生在学业、竞赛中遇到困难,沈静会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沈静是“自家姐姐”,学生生活、感情遇到问题,沈静无论何时何地,第一时间倾听学生的诉说,为他们提供帮助。
(审核:刘洞波 吴朝建 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