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学院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后台管理

盛夏,是她最美!

首页 - 媒体湖工 - 正文

【红网】理论丨构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格局
作者:吴朝建 摄影: 来源:红网 编辑: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时代课题。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党和人民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托,构建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崭新格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聚焦高素质人才培养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格局,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铸魂工程,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使命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依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承担培育时代新人重大使命的高校而言,理应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把“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实所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与师生代表面对面交流谈心,勉励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最好的成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浓墨重彩的一段,专门论述青年、寄语青年,提出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的使命。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求。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体现在教学、科研水平一流,更体现在文化一流、校风一流、精神内涵一流。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更高标准,不仅在教学、科研等硬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更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价值追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从中华民族在漫长奋斗中积累的优秀文化中吸取养分,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精神旗帜,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育人之本、兴校之基、办学之魂,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鲜明发展特色。

二、聚焦高水平创新转化这个核心点和突破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指引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科学行动指南,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切实做好“融入”“内化”和“转化”文章,抓住核心要素,重点突破。

高举立德树人旗帜做好“融入”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校风学风,把握教书育人规律,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广大教师要成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所有的教学环节、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好顶层设计,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

发挥教育引导功能写好“内化”文章。任何一种价值观在社会的确立,都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为时代新人进行了画像,他指出,这样的时代新人,应当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新风貌、新姿态、新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内化为心、外化为行,让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深化实践养成渗透下足“转化”功夫。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为衡量标准,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用好红色资源,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把握广大青年学生的期待和需求,积极探索传统资源的当代表达方式,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聚焦高质量平台搭建这个着力点和根本点

任何一种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确立,都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都是一个长期精心培育的过程。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逐步实现把对文化价值理论的认知转换为大学生日常践行的个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抓好根本,重点发力。

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建设一批优秀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等融入日常教学,讲好“中国故事”,使大学生在理论自信和理论认同中形成“共鸣”,从而激发青年学子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搭建好各类文化育人平台。运用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孝老爱亲等社会公益活动,“挑战杯”等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美德并受到教育。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形成一种文化涵养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大学生求学问道、怡情养志的心灵殿堂,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夯实好实践育人基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阶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高校广大教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寻找智慧、寻找方法,在课堂与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发挥课堂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双向互动养成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育人空间。

(作者:吴朝建,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红网: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655/65/12070730.html

校园动态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邮编:411104 Copyright 湖南工程学院 2011-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湘教QS3-200505-000062 湘ICP备14008333号

湘公网安备 430304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