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实走深,向周边先进人物学习,激发服务人民的热忱,增强服务人民的智慧,6月13日下午,管理学院在主校区G505室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暨“以学增智”研讨会。“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邓述东受邀为全院师生讲述其扎根农村三十年,积极运用科技力量引领一方乡村脱贫致富的故事。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余博主持报告会,学院教工党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近百人听取报告并参与研讨。
今年年届五十的邓述东,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已30年。30年来,他以“服务三农,贡献社会”为己任,把带动本地农民脱贫致富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田间地头细作深耕,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指导扶持12个合作社和26个家庭农场,培养出76户农业科技种植示范户,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面积达1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上亿元,书写了一段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极致绽放、光彩照人的绚丽人生。
报告会上,邓述东细致、沉稳地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精心育种以打造适合在湘潭生长的特色水稻的精彩故事。2010年至2013年,邓述东精心采集了多种不同颜色的种子资源,在全国率先培育出极具特色的五色富硒彩米,最终选育并种植出适合湘潭的五色富硒水稻。2014年9月,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到邓述东的千亩五彩稻基地考察,题词“邓述东先生培养的五彩稻,新奇珍贵质优良”。目前湘潭县五彩稻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2万亩。
2011年,邓述东将降低稻米镉含量作为研究课题。他遍访大江南北,出入田间地头,历时两年,研发出一种有效降低镉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2016年,邓述东申请的“一种有效降低稻谷镉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为解决秸秆焚烧这个难题,邓述东与多位农业专家联系并实地考察,大胆创新,使用纯稻草栽培赤松茸菌大获成功,摸索出一套简易栽培技术。稻田种菇一举两得,不仅避开了稻草焚烧从而保护了环境,而且草灰还可以作为来年的肥料回田。袁隆平院士为此题词:“勉述东先生:稻草种菇生美味,变废为宝技创新”。目前,该方法已在湘潭市多个乡镇推广。
报告中,邓述东向师生们回顾了科技致富、创新脱贫模式的历程,勉励师生厚植家国情怀,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奉献祖国。在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邓述东长期摸索,艰辛实践,不断创新,逐步实现了从脱贫攻坚“一亩田脱贫”模式向乡村振兴过程“深耕一亩田”模式的转换与升级。邓述东满怀期待地介绍了“稻田澳虾”“莲田甲鱼”“赤松茸+黑花生”“林下竹荪”“莲/稻+特色水产”的十个特色综合种养模式等多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他表示,“深耕一亩田”的目的就是围绕“用好农村四处地 唱好农时四季歌”不断探索,让“山水田土有产业 春夏秋冬有收获”,使“深耕一亩田”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百宝箱。
多年来,邓述东先后突破50多项技术难题,取得10多个方面技术成果,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技和生态农业发展探索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积极践行。”邓述东不无自豪地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我知道农民真正需要什么。”“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始终放不下我的那些农民兄弟们。”“这可能就是大家常说的‘家国情怀’吧!”对于矢志不渝扎根农业和农村30年的人生历程,邓述东给出了他的解释。
“农业科研基地和学校合作,农业实践育人,培养了学员的科研精神、实践精神。”“邓老师的执着追求与长期奉献,使村民真正受益。”“邓老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履职尽责尽显风采,深植心中的是无限深厚的家国情怀。”师生们纷纷表示,报告会让大家受益匪浅,深受教育,大家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将科学研究扎根中国大地,在“以学增智”的过程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审核:刘洞波 余博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