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热爱科研的他,成功研发出智能盲人出行辅助系统,积极踊跃参与比赛,在大大小小的竞赛中获奖无数,他的大学生活收获满满。他获国家级荣誉7项,省级7项、校市级15项,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电信“飞young”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他就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7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李泳欣。
(李泳欣团队研发的智能化盲人避障衣)
2019年,李泳欣团队研发出的“E护科技——智能盲人出行辅助系统”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得到专家认可后,李泳欣深深地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曾经,盲人出行只能依靠一根手杖走无障碍通道。如今,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科技让盲人出行更为便捷。用科技改善生活,这,就是他的使命。
“对于搞科研,我也没有什么捷径。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尝试和碰壁中,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李泳欣说。
项目的成功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2018年国庆假期,李泳欣在上海南站乘高铁转车回家,站点的工作人员帮助盲人乘车时的场景引起了李泳欣的注意。“如何让盲人出行不再需要他人的辅助?我能不能用自身所学去为盲人做些什么?”李泳欣在心里暗自发问,就这样,他逐渐关注起了盲人群体。李泳欣尝试着把双眼蒙起来借助一根手杖行走在无障碍通道上,但是他总会不小心撞到来来往往的人群,路旁摆放的自行车也总会将他绊倒……他还去了特殊教育学校,寻找盲人学生,收集他们在出行中遇到的困难。经过一系列调查,李泳欣发现盲人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比他想象得还要多,手杖探路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那就试着制造出一件让盲人穿上就能避障的衣服”,这个想法从李泳欣大脑里蹦了出来。
然而将想法变成现实光靠李泳欣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团队,一起研发盲人避障衣。作为项目组长,李泳欣以身作则,无论做什么事情他总是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离开。当团队内出现意见不和或者争吵时,他总是站出来调解矛盾,成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粘合剂”。
“我们的团队从组建到正式比赛只剩下4个多月的时间,而团队中只有我一人有竞赛经验,我需要一个个去教他们竞赛的相关知识。而且当时临近期末我们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那时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在实验室集体学习,我们一起在实验室里面睡了4个月的时间。”李泳欣说道。这期间团队成员会因为各种事情而产生争议,甚至每周例会都会在争吵中度过。但是他和他的队员们每周都会总结不足之处并定下下阶段的目标,这一个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他们比赛结束。
通往成功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刚刚起步的李泳欣团队来说,如何解决研发产品的运转资金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团队里的成员都是大学生,大家刚开始满腔热血想研发出优秀的产品,让这个世界能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发生一点点改变。但当时我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父母给的生活费,于是我们团队的成员省吃俭用,将自己攒下来的积蓄全都投入到这个‘无底洞’里去。”李泳欣回忆起了当时那段艰苦的经历。而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刚开始的热情与激情逐渐被磨灭,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放弃。那时经历了团队人员变动、研发经费不足的李泳欣对自己充满了怀疑:我真的能带领好这个团队吗?我们团队真的能把产品研发出来吗?我是不是应该选择放弃?
庆幸的是,李泳欣没有放弃,努力也没有被辜负,他不断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将竞赛的奖金和自己的奖学金全都投入到项目当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目资金周转的压力。与此同时,在与投资人的不断交流中,李泳欣得到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与指导。于是他重整旗鼓,再次组建团队。李泳欣在使用自己研发的避障衣时,常常会蒙住眼睛穿着避障衣在街上行走。经过不断地试验与改进,李泳欣完成了初代产品的研发。避障衣将电子信息技术和服装相结合,方便携带、穿戴简单,它通过马达振动、蜂鸣器报警以及在芯片上集成的语音模块将检测状况转化成语音来提醒盲人用户的周边障碍物状况,它的避障功能相对于盲杖和导盲犬提高了50倍以上,并且避障衣价格在800元左右,易于被用户接受。凭借着这个项目,李泳欣团队一举拿下两个省奖。最终,“E护科技——智能盲人出行辅助系统”项目还被选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每天早晨6点起床,10点才回寝室……这是李泳欣大学的生活写照。他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在教室、图书馆、办公楼、实验室穿梭。满怀理想的李泳欣,心中有更广阔的天地。
“科技改变生活,我会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沿着这条路走得更远,在科研的道路上无畏前行。”面对未来,李泳欣希望自己能够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更多的人创造机会。